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Both sides previous revision 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society:kids_teaching [2010/11/29 21:40] wenpei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 |
society:kids_teaching [2013/03/04 15:54] (目前版本) wenpei |
||
---|---|---|---|
行 1: | 行 1: | ||
+ | ====== 父母親對小朋友教育常見的十大迷思 ====== | ||
+ | 本文摘自:家庭教育 贏的起點 http://www.lcenter.com.tw/2005edu/index.htm | ||
+ | |||
+ | 1、過度照顧︰ | ||
+ |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物怕他噎到,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 ||
+ | |||
+ | 2、過度安排︰ | ||
+ | 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但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特別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的發揮。 | ||
+ | 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 ||
+ | |||
+ |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 ||
+ |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 | ||
+ |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 ||
+ | |||
+ | 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 ||
+ |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游乾桂提醒父母,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就職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賽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 ||
+ | |||
+ | 5、用【買】來滿足孩子︰ | ||
+ | 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之後,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黃春明在【九彎十八拐】雜誌裡,便以「吞噬動詞的怪獸」一詞來形容「買」這個字,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 ||
+ | |||
+ | 6、完美主義︰ | ||
+ | 曾經在醫院負責輔導工作的教育學者游乾桂發現,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的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 | ||
+ | 游乾桂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也還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 ||
+ | |||
+ | 7、害怕輸在起跑點︰ | ||
+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作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 ||
+ |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 ||
+ | |||
+ | 8、 負面的言語太多︰ | ||
+ |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痲痹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痲痹化的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 ||
+ | |||
+ |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 ||
+ |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 | ||
+ | |||
+ |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 ||
+ |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 ||
+ | |||
+ | ====== 這真的不是你的錯! ====== | ||
+ | 撰文者:Joey Chung (鍾子偉) | ||
+ | 出處: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1002 | ||
+ | |||
+ | 在放長假前幾個月,我去我爸工作的大學找他,順便幫他檢查一些他科學論文上的英文。碰巧,他一個認識超過30年的大學同學也在市內,順道來拜訪他。跟她一同來的還有她女兒。雖然我之前完全沒有遇過他們,但因為我爸要在辦公室打通電話,他就叫我先進去房間跟他們聊聊天。 | ||
+ | |||
+ | 我對女孩的第一印象是她看起來很不開心。整個對話中,她幾乎都頭低低的,很少說話,而他媽媽則不停的講話。她看起來很挫折,厭惡聽到同樣不斷重複的負面字眼,但又無處可逃。 | ||
+ | |||
+ | 第二,雖然她比我小三歲,但她穿的像是一個35歲的圖書館員。在見識她和她母親的關係後,這也沒什麼好訝異的。她大概很少有機會自己去購物、看雜誌或是和朋友一起去看看這世界。時尚和社交技巧在她的養成教育中大概從來不是優先考慮的事項。如果是她媽幫她買衣服我也不會意外。 | ||
+ | |||
+ | 她媽媽說: | ||
+ | |||
+ | 「我們剛從她之前的教授那邊回來,希望他能夠幫她找個工作。我是大學畢業名列前茅時認識你爸。我去年剛從中學退休,我現在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我這個笨女兒。很奇怪,她之前在學校很聰明,上最好的高中和大學,但在研究所畢業後,即便之前補習了兩年,她依然無法通過教師資格考。我叫她過幾個月後去考公務員,但是她跟我說她不想。我問她那她想幹嘛,她又說不出來。很奇怪,她明年就快26歲了,但是不知道她想要什麼。也沒什麼朋友,我很擔心她嫁不出去,因為她根本沒交過男朋友。你們年輕人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你會不知道你想要什麼,從沒辦法獨立思考你自己的未來?為什麼她讓我這麼丟臉?」 | ||
+ | |||
+ | 老實說,在我坐下後那短短的十五分鐘,在我聽完她對她女兒不斷的抱怨、嘮叨、讓她女兒很難為情之後,我第一個感覺是想過去狠狠搧她母親一個巴掌。 | ||
+ | |||
+ | 不要再讓她尷尬了。更重要的是,不要再抱怨了,因為你知道嗎?你應該要好好檢討在過去20年你扮演父母這個角色的表現,因為你,作為一位母親,是你現在所有抱怨的事情中最應該要責備的人。是你讓她沒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沒有計畫、生活沒有目標、沒有達成你自己夢想的具體時間軸。 | ||
+ | |||
+ | 我們都知道人生中到處都有這種朋友、同學和過度保護的父母,他們總是不准他們小孩嘗試任何新體驗、新冒險、任何在真實世界中學習的機會。他們總是說:別想太多,拿高分、念最好的學校,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會自然變好。 | ||
+ | |||
+ | 別相信那些,那不是真的。 | ||
+ | |||
+ | 最諷刺的是什麼?在跟著這些觀念20年後,他們許多人進入社會突然發現這些不讓他們思考他們是誰,他們想要什麼,這些死背起來如何表現的觀念,對於在社會中如何生存和成功幾乎沒有關連。那裡沒有試可以考。 | ||
+ | |||
+ | 在我求學和工作過程中,我很幸運可以和來自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年輕人一起念書和工作。多數亞洲人會直率的承認這個事實:平均來說,一個25歲的美國人或歐洲人會比一個25歲的亞洲人更成熟,更知道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 | ||
+ | |||
+ | 想想看:多數亞洲人有同樣的教育。我們背書、努力用功,然後考試。接著我們重複、重複再重複。多數職場專家會告訴你同樣的事情:什麼是職場上最有價值的特質?能夠持續成功地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好的上班族和未來領袖人才當遇到不同問題時,總是可以保持冷靜、專注,總是用不同的角度和資料來解決問題。他們需要保持彈性和創意。 | ||
+ | |||
+ | 獨立、會分析、有彈性、創意。我們亞洲教育有哪一個部分是在培養這些技巧?更糟糕的是,過度保護和思想狹隘的父母不斷重複說:用功念書,別想太多,考高分,不要談戀愛,不要太常往外跑,這不是讓事情更糟糕嗎?這些規則30年前適用在他們身上,不代表現在已變得不同的世界也適用。 | ||
+ | |||
+ | 在這樣教育的20年後,坐在我眼前這女孩,突然發現她自己25歲了、沒有好工作、沒有成熟的社交技巧,不知道她人生想要什麼,這真的是她的錯嗎?我坐在那看著她母親抱怨,我真的對她的情況感到很遺憾。她整個人生都跟著這些觀念走,聽她母親的話,總是拿好成績,然後突然間,她變得令人失望,並在家一直被念。她做錯了什麼? | ||
+ | |||
+ | 我過去常跟朋友開玩笑說這是典型的「亞洲父母陷阱」: | ||
+ | |||
+ | 他們不斷告訴你別想太多,別花太多時間在不是念書的事情上,別交男朋友。但突然有一天,當你25歲時,他們開始對你大叫,並疑惑為什麼你沒辦法找到人結婚。為什麼你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常識?為什麼你沒辦法在現今社會跟別人競爭? | ||
+ | |||
+ | 你他媽的是在跟我開玩笑嗎?猜猜這該負最大的責任真有這麼難嗎?我一直在想,有多少數不清,來自臺灣的聰明、有潛力、成熟和獨立未來國際領袖在全球職場上被大屠殺,只因為這些社會和父母帶來的無邏輯、懶惰、不負責的教育態度。 | ||
+ | |||
+ | 別誤會了,像這種情況,當一個孩子已經18歲,卻還沒有實際的成熟專長時,教育體系和父母應該要自我檢討。 | ||
+ | |||
+ | 但....... | ||
+ | |||
+ | 在18歲之前,當所有人生中重大決定不是你自己決定時,我真心的認為這不是你的錯。但是,當你22歲,當你已經念了四年大學,並以一個成年人的身分去探索這個世界,去試著修你喜歡的課,參加你想去的社團,體驗生活中你可以選擇的每個時刻,但依然沒有進步,或依然選擇待在家,等著別人告訴你該做什麼,那個部分,就真的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責任,更別提你是25歲的話。 | ||
+ | |||
+ | 在她媽媽整個聊天中有次停止嘮叨時,我仔細的看著這個女孩。在那個依然失落、疑惑的年輕女孩臉孔後面,是代表她生氣、挫折和懷疑的怒視,而隨著和她母親沒有建設性的關係持續下去,這只會變得更糟。這是一個快要變成女人的眼神,體認到不是所有媽媽說的話都是對,而 | ||
+ | 是時候該反抗、抗爭和取得控制權了。 | ||
+ | |||
+ | 我悄悄祝她好運。她媽媽在未來幾個月應該會很震撼。 | ||
+ | |||
+ | 幫我狠狠的打醒她。 | ||
+ | |||
+ | ====== 兒子沒有說話 ====== | ||
+ | http://blog.chinatimes.com/yop/archive/2007/10/28/211514.html | ||
+ | |||
+ | 延伸閱讀:[[http://mmdays.com/2007/08/31/after_death/|死了一個孩子之後]] | ||
+ | |||
+ | 早上看到資優生燒炭自殺的新聞。很小的孩子,才 15 歲。買報紙的地方是 7-11,兩個店員都很年輕,看上去頂多二十出頭。我問他們:「你們小孩子能不能瞭解他為什麼會自殺?」 | ||
+ | |||
+ | 兩個人跟我說了滿多的。 | ||
+ | |||
+ | 報紙上登了很多人的意見,家長的,醫生的,專家的。奇怪的就是沒有人去問其他的,玩《曙光 Online》的孩子,尤其是只有15歲的孩子的意見。 | ||
+ | |||
+ | 要知道這個 15 歲的男孩為什麼會自殺,不是應該跟他同年齡同背景同喜好的孩子最能懂嗎? | ||
+ | |||
+ | 我家小孩也玩線上遊戲。看到這個消息,三個人共同意見是: | ||
+ | - 一定會有大官要來禁止線上遊戲了。 | ||
+ | - 項目表(數字)許多作父母的作師長的,對孩子玩線上遊戲一定管制更嚴了。 | ||
+ | - 玩線上遊戲被當成為小孩學壞或自殺的入口。好像是因為沈迷線上遊戲,才導致孩子們的負面傾向。導致他脫離現實,反社會....等等等等。 | ||
+ | |||
+ | 我不玩線上遊戲。不過說實話,我有親戚玩線上麻將。看她打麻將時跟那些不熟識的網友互動的不亦樂乎,寒暄招呼打屁調情飛來飛去。她說她每天都要去摸上幾圈,偶而無法節制時會玩上十幾個鐘頭。阿麻將就不是線上遊戲?一定是小朋友玩的才叫做線上遊戲?我親戚因為和我一樣老人家,所以沒有人去把她電腦鎖起來。不然我猜她大半也會燒炭自殺。 | ||
+ | 她今年八十七歲,腰腿骨都不大方便了,玩線上麻將是她唯一的人際關係,是她唯一的生趣。 | ||
+ | |||
+ | 線上遊戲對一個15歲的孩子,最大意義可能不是「玩」,而其實只是人際互動而已。 | ||
+ | 我跟小兒子聊天,他說線上遊戲:「有時好玩,有時不好玩。」那好不好玩是取決於難易度嗎?取決於打死幾個怪獸拿到多少寶物嗎?他說不是。朋友在的時候好玩,不在的時候不好玩。 | ||
+ | |||
+ | 現在人際關係的互動,其實已經與過去完全不同了。 | ||
+ | 如果一昧認定走出門去才交得到朋友,未免狹隘。某方面來說,大人世界裡 MSN,雅虎通,Skype,不也一樣是網路交友嗎?為什麼要認定孩子們在線上遊戲裡交到的就不是朋友呢? | ||
+ | |||
+ | 要認真說起來,線上遊戲裡交到的朋友,可能比 MSN,Skype 或雅虎通裡交到的更可靠呢。 | ||
+ | 線上遊戲是這樣一種東西,所有玩家進入虛擬世界中,使用各自挑選的身份。在這身份背後,可能是 15 歲的小孩子,可能是 87 歲老人家。都無礙。重點是進入線上遊戲世界之後共同建立出的生死交情。 | ||
+ | 在這虛擬世界裡,有一個狀態是現實世界不能相比也無法想像的。 | ||
+ | 在虛擬世界裡出現的都是「真」人。 | ||
+ | 由於使用的是虛假的身份,在線上遊戲裡,一個人往往會直接了當的暴露他的本質。當然有大的裝小,小的裝老,男裝女,女裝男,或是恐龍裝美女,美女裝帥哥的情形。不過選擇角色這件事的微妙處就在於,會做的選擇,往往透露出我們本質的某個部分。 | ||
+ | |||
+ | 參與遊戲之後,會結交同伴。就算在虛擬世界,獨行俠也是難以成事的。我們在現實世界,有時候要幫助人,會心有餘力不足。遊戲世界裡簡單多了。我們在現實世界,有時候要陷害人,會左顧忌右害怕。遊戲世界裡簡單多了。在遊戲世界裡,大家呈露的,極大部分是本性。在遊戲裡會為你兩肋插刀的人,通常在現實社會,他會做同樣選擇,雖然未必能做到。而會陷害你的人,現實世界裡,就算外表觀之似人君,給他機會,他下手不會留情的。 | ||
+ | |||
+ | 因為無須負責,沒有人知道你是誰。惹了再大的事,消失便是。換個帳號再上來,不用二十年,兩分鐘之後就又是一條英雄好漢。 | ||
+ | 在無須負責,匿名,隨時可以消失隱藏,隨時可以重來的這個虛擬世界裡,唯一需要負責的,只是自己的良心而已。 | ||
+ | 所以,一個人本性如何,在玩線上遊戲時,看的最清楚。 | ||
+ | |||
+ | 跟小孩聊時,他們說到一件事讓我震動。 | ||
+ | 兒子說他們在遊戲裡要攻城,必須跟陌生人結盟,幾場戰役下來,誰忠誠誰可靠就看出來了。這些線上朋友,後來就培養了生死交情,有一次相約見面。見到本人的時候,真是不可思議,有小學生,有老頭,有上班族,也有檳榔辣妹。但是因為是同好,互通一下線上的暱稱,立刻就熟起來。他們在相處時,看到的是「真」人,是那在攻城掠地時呈現自己本質的「真」人。一群人,在不相干的人看來,可能是怪異的集合吧,但是他們很快進入狀況,毫無隔閡的開始交流。 | ||
+ | 兒子說:「談到後來,你根本就不覺得他是老頭子,覺得他就是遊戲裡那個角色。」 | ||
+ | |||
+ | 我聽了覺得真是天人的場合。所有人是直心見性,以「本我」相交。他們越過了皮相的表面,直接看到了人的內在。 | ||
+ | |||
+ | 看到林志翔在《曙光 Online 》上是「囤墾團團長」的位置,可以想見他手底下一定不少人馬。會有這種威望,坐到這位置,我相信困難度與現實社會並無不同。不同處只是現實世界裡不會有人去信服一個 15 歲少年。在林志翔,想必他自己也覺得他帶領的那些團員是他必須負責的。跟王永慶覺得要對他的員工負責的心理並無二致。一個鎖電腦的動作,不僅只是阻隔了他上網,其實也等於摧毀他在網路上建立的人生。 | ||
+ | |||
+ | 聽7-11店員講,電視新聞上說,他雖然以榜首進入羅東高工,其實想念另一所學校。15歲的「囤墾團團長」,連選擇自己未來的路的權力都沒有。家裡說他「沈迷」網路遊戲,考完基測後玩得更凶。家裡沒有理解到,他在放棄念自己想念的學校之後,唯一紓解的管道就是線上遊戲。母親說:「以前也曾經鎖過電腦,都沒出事。」我從這話裡聽到的是,這是個一直被約束的孩子,他想做的任何事,如果不是大人認可的,基本上都有隨時被中止的風險。 | ||
+ | |||
+ | 他這一生裡,究竟退讓過多少事情,我們不知道。他書念的不錯。或可推知他其實盡到他身為子女或學生的本分。但是,依然必須在生活裡退讓。 | ||
+ | 林志翔遺書裡寫:「我的人生已經快過不下去了,現在最後的依靠又失去了,除了死,我別無選擇。」 | ||
+ | 我兒子說:「看到遺書的時候,我只有一個想法。他一定在心裡給自己設了底線,告訴自己,如果這條底線也被越過,那我就不活了。」 | ||
+ | |||
+ | 對於這15歲男孩,如果還可以玩《曙光 Online 》,那麼生活多麼無奈,他就可以忍受下去。但是家裡鎖住了電腦。沒有人知道那是把他逼到了沒有退路之處。 | ||
+ | |||
+ | 大約十年前吧,台灣有個植物人,昏睡七年之後醒來了。當時是很大的新聞。但是後續的情況,知道的就很少了。 | ||
+ | 這男孩念大學的時候出了車禍,就此成了植物人。當時在班上有個要好的女友。 | ||
+ | 昏迷之後,這女孩天天來看他,一年過去了,男孩沒醒來。母親於是勸那女孩放棄自己的兒子,因為他可能永遠也不會醒來。 | ||
+ | |||
+ | 但是女孩子離開之後,六年,男孩醒來了。 | ||
+ | 由於肢體萎縮,雖然醒來了,如同半殘廢,必須坐輪椅。母親給他弄了個刻圖章的小店讓他維生。這時候,當年的女朋友回來了。依然愛他,願意和他在一起。可是現在的男孩是個靠刻印章維生的半殘廢,而女方大學畢業,在外商公司工作。母親強力阻攔,不讓兩個人在一起。終於拆散了兩人。女孩再度離開。 | ||
+ | 母親告訴兒子,她是為他好。女方條件和他太懸殊,兩個人在一起不可能幸福。她怕女方有一天會拋棄他,她不忍心讓兒子受那種打擊,所以為了保護他,才勸女方離開。 | ||
+ | |||
+ | 兒子沒有說話。 | ||
+ | |||
+ | 但是當天晚上就上吊自殺了。 | ||
+ | |||
+ | 家裡把電腦鎖住的時候,林志翔也沒有做任何表示。 | ||
+ | 母親作主的時候,兒子沒有說話。 | ||
+ | 他只是把廁所門縫用報紙塞住,燒炭自殺。 | ||
+ | |||
+ | 我有時候認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能夠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相信他的能力,然後站在一旁,看他成長,並且欣賞。 | ||
+ | 身為父母應該像園丁,給樹木澆水,除蟲之後,就看他生長。 | ||
+ | 我們不會規定玫瑰要變成茶花。但是許多父母常常想把香蕉種成蘋果。 | ||
+ | |||
+ | |||
======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 ====== | ======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 ====== | ||
作者:李翠卿 出處:親子天下 | 作者:李翠卿 出處: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