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轉載自:http://www.wretch.cc/blog/firekou/9489781
看過很多直銷經營的手法,如果我的小孩在大學的時候遇到了直銷,我會先幫他檢視這個直銷商的商品,我不會馬上就跟他說不要碰這些東西,我會和他討論這個直銷商的商品的本質。
什麼人需要這個商品?使用商品的需求性在哪裡?
有太多大學生懵懵懂懂之下被催眠加入直銷商。如果我的小孩想要接觸這個,不論他面對是他朋友的推銷,不管什麼時候,他都是會遇到的。與其這樣,還不如讓他在可以接受風險的時候,學習怎麼去看直銷,組織複製這件事情。最開始用組織回饋利潤的行業,是保險業。現今的保險業已走入專業分工,團隊組織制度化的行業。好的保險公司願意花許多教育費用去教育他們的業務員,而不是催眠。再加上整個社會對於保險的需求與認識已經有了基礎,也有風險,投資的概念,保險業務員經由保單的回饋,的確也能成就他的事業。所以進入一家大的,正派的保險公司,的確可以培養專業,和有一個良好工作團隊的選擇。並且不會因為進入保險業搞爛自己個人名聲。
許多直銷商複製了保險業的模式,但是這些直銷商參差不齊,也遇到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就我所看到好幾家直銷商吸引成員的模式,一定是要觀眾先想想現在自己的財務的問題,讓她們體會到一種生活財務的壓力,這時候人們會感受到壓力。接下來,他們將他們的成功經驗,成功案例推出來,人們開始看到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面,進而開始嚮往他們的生活模式。不然就是要人們想這個直銷商的市場多大,開始畫大餅。接下來,就開始一直解釋利潤如何在組織中回饋,複製利潤,開始畫有多少人,有多少利潤,玩起數字堆高高遊戲。當人們已經開始心情雀躍的時候,其實不太會去考慮商品的本質面,當考慮到了商品本質面的東西,你才能判斷,這個直銷商的獲利模式是靠著商品,還是組織拉下線作為主要來源。認清了這一點,也才能知道,靠著組織獲利的方式,究竟在上游成功的人有多少?或是你現在的定位,能擴出去的人脈,能有多少?
許多大學生,從未面對到這個課題的時候,因為從小到大,都是家裡支援生活經濟,於是,很容易的就被煽動出一股熱情。年輕人的熱情是很容易被煽動的。有人說過,能利用年輕人的熱情的人,是一種成就自己的方式。年輕人必須懂著愛惜自己的羽毛。如果我的小孩,將來面對到直銷這件事情,我不會反對,我會認真的跟他討論,因為他早晚會去到這件事情。
認清直銷的本質,是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的課題。
原文: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383&f_SUB_ID=3760&f_ART_ID=152397
林葉亭一家愛旅行,玩遍日本、法國、美國。 林葉亭/提供
【聯合晚報╱仝澤蓉】2008/10/05
帶小孩出國玩,是林葉亭的家庭年度大事,全家幾乎每半年出國玩一次。她在孩子還是小baby的時候,就帶他們玩遍日本、法國、美國。
要讓小孩乖乖跟著大人旅行,林葉亭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參與感。每次出國前,她會先帶兒子一起「做功課」,讓他們先知道要去哪些地方。
她也陪小孩一起上網查資料、做功課。例如要去輕井澤滑雪,出國前會先陪小孩到住家附近的小公園溜直排輪,熟悉平衡感;甚至要住什麼飯店、吃甚麼餐廳,她都會給小孩較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挑選。
自己曾留學日本,林葉亭最常和家人去日本旅遊。即使如此,每次去日本前,她還是會挑選幾個地點,再讓孩子挑選,盡量讓孩子選擇他們想要去的地方。
就算早有定見,設定要去某個地方,她還是會讓小孩先挑選,再從挑選景點的過程,用一些小技巧引導孩子不自覺的選擇了她想去的地方。林葉亭說,重要的是「讓他們有自己作主的感覺!」。
最近全家迷上騎自行車,假日時一家四口就會到河濱公園騎車,還曾騎單車挑戰陽明山冷水坑。林葉亭自嘲說,可能就是替孩子安排太多有趣的活動,老大開學後才會不想上學,出現「開學症候群」。
一個人的「情緒」和「心境」,會影響自己的未來!一個「動不動就發怒」的人,表示幼稚得「還無法駕馭自己」。人在憤怒時,必須克制情緒,「不慌不亂,有條不紊」地理出一條路來。
一天,我打完羽球,穿著T恤,短褲,要回辦公室;途中,經過一理髮店,想到自己一頭長髮,該剪了,就走進二樓理髮店。一男士熱誠地招呼我,並說他是「店長」。好吧,就給男店長剪髮好了,看看他手藝如何?
剛打完球,累了,不想說話,我靜靜地看著前面的鏡子。
後來店長問我:「先生,你結婚了嗎?」我點點頭回應。
店長又說:「那太好了,我告訴你一個故事好不好?」我又微笑地點頭。
「我最近看到美國有個醫藥發明家,他說,他小時候很喜歡喝牛奶;有一次他打開冰箱,用右手去拿大罐牛奶,結果沒拿穩,手一鬆,就把整罐牛奶打翻了。」
這店長一邊幫我剪頭髮,一邊說道:當時,這小孩子嚇呆了。縮在牆角,因為牛奶灑滿廚房的地上,媽媽可能會臭罵他。可是,當媽媽走過來看到時,卻說:「哇,我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壯觀牛奶海洋,好漂亮哦!」這小孩聽媽媽這麼一講,突然就不害怕了。這時,媽媽又對小孩子說:「你好厲害哦,媽咪長這麼大,都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牛奶海洋耶,你願不願意幫媽媽一起把牛奶打掃乾淨?」
後來,媽媽就拿著抹布、清水等用具,帶著兒子一起把廚房打掃一遍,整個廚房也變得乾淨無比,這時,媽媽又把兒子先前打翻的塑膠牛奶罐,裝滿了水,放進冰箱,然後再教他,怎麼拿才不會打翻?--必須用雙手一起拿,牛奶才不會鬆掉,才不會打翻在地上。
坐在理髮座椅上,我原本昏昏地想睡覺,可是,聽店長這麼一講,咦,似乎很有道理。我兒子已經快二歲了,也經常喜歡自己打開冰箱拿飲料喝;萬一有一天,他把飲料、牛奶不小心打翻了.溢流滿地,那我會如何處理呢?我會不會怒氣衝天,大聲罵他:「你那麼笨啊,連牛奶都不會拿?」
我在想,我應該不會這樣罵我兒子,我可能會說:「沒關係、沒關係,你不要過來,不要踩到牛奶。」然後,叫我太太過來,把牛奶擦拭乾淨,哈!
我很驚呀,故事中美國小孩的媽媽不是這樣自己擦拭,而是叫小孩和她「一起收拾」、「一起承擔」自己不小心做錯的事;而且,還把牛奶重新裝滿水,再教小孩怎麼拿,才不會「再次出錯」!
正因為這樣,那美國小孩,他後來就「不怕做錯事」,也有信心和勇氣不斷地嚐試、實驗;儘管有時還是會出錯,但他都學習用「心平氣和」的心來看待,並勇敢地「自我承擔」所做的一切。
心理學家說:「當一個錯誤已經發生、覆水難收時,你發再大的脾氣,也都是於事無補,大聲責罵小孩,也只是使小孩更害怕、更恐懼而已;而且,憤怒,可能會造成更多的錯誤喲!但在生活中,當錯誤已是既成的事實時,就必須勇敢面對、勇敢承擔;歇斯底里地發脾氣,不僅使別人遭殃,受害最大的更是自己。」
事實上,一個人的「情緒」和「心境」,會影響自己的未來!一個「動不動就發怒」的人,表示幼稚得「還無法駕馭自己」。人在憤怒時,必須克制情緒,不慌不亂,有條不紊理出一條路來「情緒」是可以學習的,在覆水難收時,可以如同本文中的媽媽一樣,用「正面思考」的方式,和顏悅色地教導孩子、處理事物。
假如我們天天用心經營自己、學習掌握自我情緒,有一天,一定會有令人驚喜的「自我新發現」--我的火氣變小了、我不輕易動怒了、我的修養進步了!